又是一年春耕時,農民們又開始忙碌起來了。跟他們一起忙碌的,還有各地農業(yè)部門的執(zhí)法人員。伴隨著農資產品的熱銷,蟄伏了一個冬天的農資制假售假行為也“春風吹又生”,與執(zhí)法部門玩起了“貓和老鼠”的游戲!
農業(yè)執(zhí)法部門年年都在打假,力度不可謂不大,毅力不可謂不足,執(zhí)法成果不可謂不豐。然而成果愈是豐碩,愈是反映出一個嚴峻的現(xiàn)實:制假售假似乎永遠趕不盡殺不絕,甚至作案手法還越來越高明,假貨仿真程度越來越肉眼難辨,這給農業(yè)執(zhí)法帶來了很大難度。難道假農資就成了一個無法切除的毒瘤,只能這樣被動地年復一年的制假、打假、再制假、再打假嗎?答案當然是:不!
要讓假冒偽劣農資徹底退出市場,筆者以為當下須從幾個方面做起:
一是完善相關法律制度、標準,要加大對制假售假者的懲罰力度,進一步提高違法犯罪成本。制假售假屢禁不絕,很大的一個原因是違法犯罪成本太低。按當前法律規(guī)定,違法生產貨值金額超過15萬元才具備移交公安機關的條件。于是一些精明的小生產者就會鉆這個法律空子,一旦產品貨值金額滿14萬元就立刻發(fā)貨并銷毀記錄。這樣即使被查獲,面臨的最嚴厲處罰也不過是停產、罰款、沒收非法所得,然后換個地方另起爐灶。這樣一來,如果達不到移交公安機關的條件,就很難追查到產品流向,只要下游客戶還在,造假者“東山再起”就是件輕而易舉的事情。這樣的現(xiàn)象,靠打假是肯定打不絕的,只有通過法律制度的完善來杜絕。
二是建立健全打假的日常運行機制,使之成為常態(tài)。運動式的集中打假固然有其積極意義,比如能在短期內取得市場整頓成果并形成對違法者的威懾力等等,但打假一旦形成規(guī)律,反而會讓違法犯罪分子鉆空子,只須躲過風頭就可以繼續(xù)作案。因此只有建立起打假的長效機制,保持隨機性的日常抽查,一旦發(fā)現(xiàn)制假售假就追查到底,才能最大程度上杜絕制假售假行為的反復滋生。
三是要提高農資經營者的準入門檻。從筆者接觸的農村基層的經銷商來看,文化程度普遍不高,有些經營者自己對假農資的辨識能力都十分有限。對于這樣的經營戶,執(zhí)法人員有時候也很無奈。提高準入門檻,首先要提高經營者的門檻,要求與其職業(yè)在文化知識、法律知識、專業(yè)知識等方面相匹配,這是最基本的要求。
四是加強農資打假、維權知識的宣傳力度,并且要讓宣傳真正深入到農村中、到農民中去?,F(xiàn)在的很多培訓、宣傳活動都是針對經營戶,但是把農民組織起來學習卻是少而又少。這里固然有人力物力方面的困難,但是農業(yè)部門也可以借助一些社會力量,比如學校學生、志愿者等等,盡可能多搞一些公益性的、形式活潑多樣的打假宣傳活動,這樣就可以擴大社會影響,讓假農資成為過街老鼠,人人喊打。只有農民都學會辨識假貨、拒絕假貨,才能從根本上鏟除農資造假生存的土壤。
總而言之,農資打假不應流于形式,更不能囿于相關執(zhí)法部門。農民是我們的衣食父母,維護農民利益,確保糧食安全應該成為全社會共識,打假這項工作也有待更多的人員來參與。
上一條:全球化肥需求進入平緩期下一條:全球化肥需求進入平緩期